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附子入藥始于《神農本草經》,有大毒。李時珍雲:“烏附毒藥,非危重病不用,用之不當,致禍甚速。”

 

宋代蔡滌《鐵圍山叢談》記載:皇宮中在宣和殿有一小庫,為“天子私藏也”。乙已歲冬,魯公得疾甚重,皇帝親自問,醫者回奏應用附子之藥。帝命管庫內侍送來附子,皇帝選四個,每個有拳頭大小,賜給魯公。一重有三兩四錢,一重三兩二錢,另兩個為二兩八錢。蔡歎日首次見到。從這一故事中可知附子確是一味要藥,皇帝都要親自過問。

 

《前漢書·;外戚傳》記載:霍光專權,女為帝妃,欲起女貴,串通女醫淳於衍,用大毒之藥附子製成藥丸毒殺了臨產的皇后。這是最早的附子殺人案。宋代林景熙《越州陶山附子崗》詩曰:洞霞疑按台峰近,石棧空割蜀道難。一種靈苗人不識,半山霜露夜痕幹。

 

古人雲:“附子其用有三:一是去臟腑沉寒,二是補陽氣之不足,三是溫暖脾胃。”善用溫熱之藥的竇材說:“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附子為續命起死之要藥,人參、附子、五味子、麥冬、童便是五物回腸湯,挽垂危于萬一。

 

明代張仲景稱頌:“附子、大黃為藥中之良將,人參、熟地為藥中之良相。”虞搏在其《醫學正傳》中說:“附子,續命之要藥。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門之氣。”病在危急之際,非此不救。或曰附子乃陰證之要藥,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用之得法可救命於頃刻。

 

有一人叫沈良臣,患痰嗽,晝夜不能寢,多醫無效,眾說紛紜,或火、或濕、或氣、或風。湯藥雜投,均無效果,幾至送命。沈良臣的兒子求到張致和的門下,診脈後,脈沉,而且濡濕痰生,寒也,宜用理中湯加附子。服後當夜嗽喘兩平,調理後愈。

 

外用引火歸源,《摘玄方》治療活上行,自感背內發熱如火灸,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火下行,背熱自除。《經驗方》治療久患口瘡屬於虛火為患者,附子末醋、面調,貼足心,男左女右,日再換之。《普濟方》治療鼻淵、腦泄、流鼻血或清涕反復不愈者,用生附子末、蔥涎和如泥,貼湧泉穴亦有效。

 

 

【功用】 :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大辛大熱,溫陽逐寒。

 

【性味】 : 大辛. 大熱。有毒

 

【歸經】 : 心、脾、腎.

 

【附子的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

 

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

 

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幹姜、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

 

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