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辯證 察色診斷

陰和陽,無論在中醫學亦或者是西醫理論都能對整個病情進行完整的概括和分析。中醫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張仲景將傷寒病分為陰證、陽證,以三陰、三陽為總綱。陰陽辨證在疾病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陰證和陰證

凡病在裏、在血、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多呈衰退的表現均屬陰證的範疇。

症狀為: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

病因病機為:年老體弱或內傷久病,或外邪內傳臟腑等導致正氣衰弱、陽虛陰盛。

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多呈亢盛的表現均屬陽證的範圍。

症狀為:心情煩躁、面赤身熱、氣壯聲高、口渴善冷飲、呼吸氣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結、尿短赤、舌紅絳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

病因病機為:邪氣入侵,邪盛而正氣亦強,正邪激爭所致。

陰虛與陽虛

陰虛與陽虛是人體臟腑陰陽虧損病變產生的證候。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陰陽要維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一旦陰陽失去這種相對平衡,就會發生陰陽盛衰的變化,從而產生疾病。

陰虛證的症狀為:潮熱、盜汗、手足心熱、消瘦、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病因病機為:久病,或房室勞倦等而致精血、津液虧虛,陰不制陽。

陽虛證的症狀為: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而潤、脈虛弱等。

病因病機為:久病、或勞傷、或大汗、大吐、大瀉等而致陽氣大衰、陽不制陰。

亡陰和亡陽

亡陰和亡陽多是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危重證候。

亡陰多在高熱大汗、劇烈吐瀉、失血過多等陰液迅速喪失的情況下出現,常見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溫、躁動不安、渴喜冷飲、面色潮紅、舌紅而幹、脈數無力;

亡陽常因邪毒熾盛,或內臟病變嚴重耗損體內陽氣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所致,常見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氣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潤、脈細微欲絕。

陰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它能統領表裏、寒熱、虛實三對綱領。辨證治療有利無害。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