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勞七傷"

什麼是“五勞七傷"

《黃帝內經》中對疲勞就有較充分的論述。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補充、豐富,使中醫疲勞理論不斷完善。內因、外因均可導致疲勞,但以內傷尤其過勞為主要病因。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
肝、腎,首當推脾。疲勞屬於中醫學的”虛勞”範疇。

疲勞是機體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由於過長時間或過於繁重、緊張的體力或腦力勞動而引起的作業效率明顯的暫時降低的一種生理現象,主觀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盡的感覺。但主觀疲倦感並不一定
是機體疲勞,有時無疲倦感覺,而機體卻已進入疲勞狀態。

中醫藥很早就認識到人體的疲勞問題,中醫稱疲勞為“懈怠"、“勞倦"、“疲乏",屬“虛勞"、“虛損"範疇,認為疲勞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有以勞倦,形氣衰少"。虛指人體臟腑氣血虧損,“精氣奪則虛"。對於不同的人和不同情況,疲勞可以表現在不同的部位上,除全身乏力外,有四肢怠惰、腰腿酸軟、精神不振、視力疲勞、陽痿早泄、反應遲鈍等等,疲勞既可出現在健康人身上,也是很多疾病中出現的某一個症狀。

因此長久的疲勞既是一些疾患的原因,其本身也可能是某種疾患的一種情況,換言之,疲勞可能蘊藏著某種疾患。疲勞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中醫將疲勞分為“五勞"、“六極"、“七傷"。

1、五勞

五勞就是五種勞損,包括肝勞、心勞、脾勞、肺勞、腎勞。《素問‧宣明五氣篇》對體力性疲勞歸納為五勞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用眼會引起視疲勞;過分懶散會使精神不振;坐的時間太長或是保持靜態的時間太長而不運動,肌肉就會鬆軟而不堅實;持續站立、行走而得不到休息,就會引起筋骨肌肉疲乏、酸軟。

2、六極

六極指疲勞引起的六種較為嚴重的機體病理變化,包括筋極、脈極、肉極、氣極、骨極、精極。嚴用和《濟生方‧論五勞六極證治》稱:“蓋勞力謀慮成肝勞,應乎筋極;曲運神機成心勞,應乎脈極;意外過思成脾勞,應乎肉極;預事而憂成肺勞,應乎氣極;持志節成腎勞,應乎骨極。"

3、七傷

七傷指七種對身心傷害的因素,包括大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受濕傷腎、形寒傷肺、憂思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傷志。

發生過程中醫認為疲勞損害身體是按以下過程進行變化的:“積虛成損,積損成勞,積勞成疾"。過勞、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不足引起的疲勞,多以肝、脾、腎三臟的損傷為主。肝主疏泄,有疏通氣血、條達情緒的作用。肝郁氣滯則引起脾胃失和。脾主運化,主肌肉,脾運失常則不能生化營養精微物質,可使肌肉四肢無力。肝主筋,肝的精氣衰則筋不能動。腎藏精,主骨,腎氣傷則精力不濟,筋骨酸軟,未老先衰,特別易引起性功能阻礙。

1、勞傷肌筋專家說:“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疲極。"從事體力勞動過度,容易勞損肌肉筋骨,肝主筋,間接地影響肝氣,使氣機鬱滯,脾氣虛,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精神疲乏。

2、憂思傷脾《靈樞‧大惑論》認為過度用腦會引起精神心理方面的疲勞:“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情緒變化無常,則易損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華失運,中氣升降失常,食欲差。宋代李杲在《脾胃論》中也說:“少氣,不足以息,倦怠無力,默默不語,寢不寐,食不知味,惡熱,動則煩擾……"

3、精氣勞損 腎藏精,房事太過,腎氣受損,則出現腰膝酸軟,遺精。

4、疾病引發中醫對疾病導致的疲勞也有認識,《黃帝內經》認為“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脾氣虛,則四肢不用",“腎所生病,嗜臥"。

總之,由長期疲勞而演變的慢性疲勞綜合徵是一個多組織器官虛損、功能紊亂的病理狀態,由多種原因引起,僅靠單一的治法難以奏效,中醫藥介入疲勞的調養,獨具優勢。近年來,國內外採用中醫藥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保持良好心態,做到“形神合一",合理組織訓練和勞動也是預防過度疲勞的重要因素,注意勞逸結合,恰當安排工間暫歇和工間休息。

其他措施如改善訓練或勞動環境衛生,減少和消除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宣傳訓練、勞動、運動生理衛生知識,加強醫學監督,改善伙食,搞好衛生保障。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