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湯是中藥一種處方
白虎湯是中藥一種處方,漢末張仲景所著作的《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本書在《內經》、《難經》等書的理論基礎上作了新的發展,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結合著者臨床經驗,總結了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書中著重探討傷寒病的病機變化,分析疾病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等症候,制定汗、吐、下、溫、清、和等治療方法,共二十二篇,一百三十方。敘述外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變化過程,創立六經辯證和治療原則、方劑的配伍等,開創了中國醫學辯證施治的方法。歷代醫家整理、詮述、注釋者,多至數百家,是現存中醫學中最早系統論述外感疾病的重要文獻,對後世醫學發展起著巨大作用。
白虎湯的主要成分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功能清氣熱、瀉胃火。適用於高熱、煩渴引飲、大汗出、脈洪大,及胃火引起的頭痛、齒痛、牙齦出血等症。記得幾年前,在雜誌上看到一篇題目叫《白虎湯的故事》,故事主要內容是﹕有一個名滿杏林,活人無數的大國手。在他事業最高峰的時候,他的母親不幸得了重病,由於病者是自己的母親,令為人子的大國手感到十分苦惱,用藥方面往往舉棋不定,他心想自己母親年紀老邁,平常又體弱多病,這次所得的病又非一般,如果不寒不燥的藥,又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如果下重藥的話,又怕母親身體承受不了,令他左右為難,遲遲不敢下重藥,在左右為難之際,只好以不寒不燥的藥為母親治病,結果,母親的病況不但沒有起色,反而更嚴重。
有一天,他出診回家,看到母親可以下床走動了,驚訝地問家中的小徒弟﹕「我母親的病情怎麼轉眼間好了起來?到底是什麼緣故?」小徒弟回答說﹕「剛才太婆病得很嚴重,我幫她把把脈,覺得應該服用白虎湯,就熬了白虎湯給太婆喝下,之後她就可以下床走動了。」
醫生聽後感歎﹕「醫者父母心,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沒想到當至親生病,自己卻方寸大亂,不知所措。唉!我應該把母親當作一個普通病人看待!」從此《白虎湯的故事》成為杏林佳話,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