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為“歲寒三友”之一。中醫認為,竹子全身各部位皆可入藥。如竹葉、竹茹、竹筍等等,每個部位具有不同的祛病養生功效。
竹葉
又稱淡竹葉,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乾燥莖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膽、胃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兒驚癇 、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瘡等症。《藥品化義》載:“竹葉清香透心,微苦涼熱,氣味俱清。……主治暑熱消渴,胸中熱痰,傷寒虛煩,咳逆喘促,皆用為良劑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竹葉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和香豆素類內酯,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勞、降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保護肝臟、擴張毛細血管、疏通微迴圈、活化大腦、促進記憶、改善睡眠、抗癌症、美化肌膚等功效。
研究還證實,淡竹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等有抑製作用。用於清心利尿,治療心火熾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而赤,或熱淋尿痛,以及外感風熱等,均取得較好效果。
竹茹
又名淡竹茹、竹皮,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桿除去外皮後刮下的中間層,成捲曲扭縮絲狀團形,入藥可生用,亦可將生薑水與竹茹充分拌勻,置鍋內微炒製成薑竹茹。其性涼,味甘苦,入胃、膽經,具有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的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盛、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症。《藥品化義》載:“竹茹,輕可去實,涼能去熱,苦能降下,專清熱痰,為寧神開鬱佳品。主治胃熱噎膈,胃虛乾嘔,熱呃咳逆,痰熱噁心,酒傷嘔吐,痰涎酸水,驚悸怔忡,心煩躁亂,睡臥不寧,此皆膽胃熱痰之症,悉能奏效”。
竹瀝
又稱竹汁、淡竹瀝,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莖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性寒,味甘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化痰、鎮驚利竅的功效。《本草備要》載:竹瀝“清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利竅明目。
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癲狂、煩悶消渴、血虛自汗”,為清熱化痰之要藥,“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隔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裏膜外可行”,以竹瀝水代茶頻飲,連服數日,可治消渴、小便多;竹瀝加生薑汁、膽星末、天然牛黃調勻,白開水送服,可治小兒驚風、四肢抽搐;治中風痰迷心竅取竹瀝、生葛根汁、生薑汁攪勻溫服。
竹卷心
又名竹針、竹心,為嫩竹葉卷面而未張開的幼葉,與竹葉性味、功效相同,具有清心除煩、消暑止渴的功效,但清火力較強,多用於溫熱病心熱煩悶、神昏等證。《本草再新》就記載:“(竹卷心)清心瀉火,解毒除煩,清暑利濕,止渴生津”。用其泡服代茶飲,能治復發性口瘡和慢性前列腺炎。
竹黃
又稱天竺黃、竹膏,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黃蜂咬洞後,而于竹節間貯積的傷流液,經乾涸凝結而成的塊狀物質。本品自然產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燒竹林的方法,使竹暴熱後,竹瀝溢在節間凝固而成,然後剖取晾乾。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語、中風痰迷不語、小兒驚風抽搐、癲癇等症。
《本草匯言》載:“天竺黃,豁痰利竅,鎮驚安神之藥也。李氏(時珍)曰,其氣味功用,與竹瀝大同小異。第竹瀝性速,直通經絡,而有寒滑之功;竹黃性緩,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小兒藥證直訣》中的“抱龍丸”和“利驚丸”都有竹黃這味藥。
竹筍
為禾本科植物竹的新生嫩芽,按采收季節不同,分為冬筍、春筍和鞭筍(夏季採摘)幾種。竹筍營養十分豐富,既可食用,又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微寒,味甘,具有益氣開胃、清熱化痰、通利水道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納呆食少、肺熱咳嗽、消渴等症。
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載:“竹筍味甘無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力,可久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竹筍所含的膳食纖維可增加腸道水分的儲存量,軟化糞便易於排出,起到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通利大便的作用。同時其排毒功能還可減少胃腸癌、乳腺癌的發生。
還有竹衣(金竹桿的內膜)、竹精(新竹管腔內之液汁)等亦入藥。竹衣治喉啞勞嗽,竹精治汗斑。可以說“竹子全身皆是寶,入藥治病把疾療”。 ( 鳳凰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