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就是胃內酸液逆流到食道或喉嚨,於是出現的各種症狀。在正常情形下,我們進食吞嚥下的食物混合唾液後經食道至胃內,在此與胃液充分攪拌後並經胃竇研磨約需2~3小時就可完全排至十二指腸。
胃液本身含強酸,若胃液逆行至食道下端形成症狀即稱之胃食道逆流症。最常見的典型症狀是:左下胸處有灼熱感、胃灼熱感、打嗝、感覺一直有氣跑上來、吞嚥困難、吞嚥不舒服。
這些不適多半是日間出現情形,與身體姿態、食物有些關係。如彎腰、躺下、油性食物可明顯加重症狀,其他之症狀尚有吞嚥困難、異物感。有些患者甚而因湧上之酸水可燒傷喉頭,嗆入氣管因而形成咽喉炎、氣喘而常被誤診為支氣管性或過敏性氣喘。
除了症狀分析外,要確定是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就是做內視鏡檢查,更需要藉此來排除如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在西方醫學治療胃食道逆流用藥上,第一類就是能降低胃內酸性的藥物,另一類則是讓腸胃蠕動更為規則、順暢,但這類的藥物因效果不是很好,少單獨使用,多當輔助用藥。除了用藥,手術也是另一項治療方法。但因手術有一定難度,建議需找具相當經驗與技術的外科醫師,以增加手術成功機率。
古代中醫學家們也觀察到這樣的症狀與疾病,但是因為疾病觀察分類的角度不同,這樣的問題散見於「胸痺、痞滿、嘔吐、呃逆、反酸(吞酸)、咳嗽、哮喘、嘈雜、梅核氣」等古代疾病病名中。
隨著歷代醫學家們經驗累積,逐漸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的中醫病機有了全面且深入的瞭解,也提供了中醫藥介入以改善患者不適症狀的基礎。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相關的諸多症狀,通常認為基本病機是「胃氣挾熱上逆、脾胃升降失調或胃中濁氣上逆」。
造成這種病機的原因包括飲食酒食所傷,情治鬱怒失調或體質上脾胃功能虛弱低下,接著透過肝胃鬱熱、肝胃不和的病機路徑造成相關的不適症狀。
中醫藥治療上大致將臨床患者症狀表現分為三類:一是實證、熱證的表現,臨床上以燒心、反酸、胸骨後疼痛為主症,以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肝鬱化熱的證型為主;一是寒證的表現,臨床上以胸骨後脹痛、隱痛、燒灼感為主症,以脾虛氣滯、胃陰不足的證型為主;另外還有本虛標食的表現,臨床上胸骨後或心窩部刺痛,口乾咽燥,神疲乏力、吞嚥困難為主症,以脾虛胃熱、氣滯血瘀的證型為主。
而在日常生活上的作息調整對於胃食道逆流症的幫助也很大。如體重過重者可因而增加腹壓、胃排空緩慢、膈疝機率高而加重逆流症候,故患者應適當的減重。
一般而言,生理性胃食道逆流於夜間平臥時較少發生,故逆流症候也較少於睡眠時發生。一旦有此現象時應避免睡眠時採右側臥姿,頭部以枕頭適當墊高,即可減少發作次數。
由於飲食所傷是胃食道逆流重要的病機,應忌食油膩、辛辣、刺激、太甜、太酸之食物,如常見的肉粽、米糕、肉圓、麵線、米粉、肉羹麵、玉米濃湯、酸辣湯、番薯、山藥、南瓜、芋頭、花生、腰果、苦茶油;蛋、奶及乳製品、麵食類及豆類食品等也應仔細觀察身體服用後的反應適時調整。
水果方面則要注意鳳梨、西瓜、香蕉、番茄、柳丁、橘子、葡萄柚、草莓、奇異果等等。患者應避免飲食過量,尤其避免就寢前暴飲暴食。此外,患者如服用其它藥物如黃體素、前列腺素、抗膽鹼類藥物、某些血壓藥、抗巴金森症藥物、鎮定劑、止痛劑、鈣離子阻斷劑、氣管擴張劑也應考慮這類藥物可能降低下食道括約肌而增加了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