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經》野干吃烏龜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修行人在河邊樹下修行,經歷了十二年,他的貪欲都沒有去除,心裡妄想很多,不能夠集中心意。雖然說在樹下河邊靜坐,但是經常貪著六欲──眼視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有觸,心想種種的法──就是六根不收攝,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在貪著色、聲、香、味、觸、法。身雖然是靜靜在那邊,但是他的心很放縱,不曉得遊到哪裡去了,都沒有安寧止息的時候,經過了十二年,但是仍舊不能夠得道。

佛知道這一位修行人時節因緣差不多了,值得度化,佛就化成沙門到那個地方,在樹下跟他一起修行過夜。

隔了不久,月亮升起來了,有一隻烏龜從河中爬出來到樹下;這時候有一隻水狗很飢餓正好要找東西吃。在《法句譬喻經》是翻成水狗,那在《雜阿含》是翻成野干。野干就是形狀像狗,晚上叫聲像狼一樣。這野干很饑餓,要找東西吃,碰到這烏龜,就想要一口把這烏龜吃下去。

烏龜很快的把牠的頭、尾、還有四肢都藏在這龜殼當中,這水狗(或者是野干)當然就沒辦法吃到這烏龜了。

沒有辦法啦,牠就離開遠一點,烏龜又把頭、尾、還有四肢又伸出來,又慢慢走。那水狗(或野干)追過來,牠又收攝頭、尾、四肢,所以水狗(或者野干)莫可奈何,牠就走了,而烏龜也就因此可以遠離了生命的威脅、危險。

這時候,道人就問變化的沙門說:「這烏龜有保護生命的鎧甲,所以這水狗(或者野干)不能夠威脅牠的生命。」

這個化沙門他就回答說:「我看我們世間人根本都還比不上這一隻烏龜,我們世間人不知道無常而放縱六根,讓外魔能夠乘虛而入。我們這個身(身體的形骸)朽壞之後,神識也就離去了,離去以後就生死輪迴,沒有止息;在五道一直輪迴,受盡種種的苦惱,這個都是心意所造作。所以我們應該自己勉勵自己,來好好修學得到安穩解脫。」

因此化沙門又說了一首偈頌說:

「我們雖然有這個身體的形骸,但是這是無常,都不久住,最後都會歸於土,就是黃土一堆。形骸朽壞、神識遠去,所以我們這樣子短暫所寄住的這個形骸,還有什麼好貪著的呢?

「心所行處,就是我們的心不斷的變化、遊走,心遊行所到之處,來來往往都沒有止境;而我們的念頭又都是邪念、雜念、妄念,這樣的不正的念頭,就會招來很多的過患。

「這個都是我們的心意所造,並不是父母所作;我們應該努力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來好好修福德,不要改變我們的心意,也不要退轉。

「這烏龜牠收攝頭、尾、還有四肢,就像修行人一樣,要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要『防意如城』,我們的心念要好好的守住,就像堅固的城一樣,不要隨便被這盜賊所入侵。我們不要被外魔所入,那必須要用智慧來跟魔對抗,如果我們有智慧跟魔對抗勝利的話,那就沒有過患了。」

比丘聽聞這化人所說的偈語,貪念、妄想通通止息,而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他知道這化沙門原來是佛世尊,就很恭敬的整理衣服來頂禮佛,天龍鬼神大家都歡喜。

這個故事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要密護根門,要收攝眼、耳、鼻、舌、身、意,不要放逸、要專注,修定、還有修慧。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