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流傳了兩千多年,張良是漢高祖劉邦時智慧的代表,老人家叫黃石公,是張良的老師,當然也是智慧的代表。這兩個人相遇的故事,自然也是一個智慧的故事。既然是一個智慧的故事,它裡面必然地隱藏了某些被兩千多年來無數聰明才智之士所傳頌所喜愛的道理。
張良的故事絕對不是只為了告訴你,對老人家要有禮貌和約會不要遲到。如果張良的這個故事,目的只是為了告訴你這兩點,那這個故事所含的智慧也未免太淺薄了。
「張良曾經在有空閒的時候,從容漫步遊覽在下邳的橋上」。太史公將人、事、地、物寫得如此詳細是有意義的,歷史上任何東西都不能脫離時空脈絡,更不能脫離一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讀這段話的時候必然要追問,此時的張良處在他一生之中什麼樣的時間點?
各位要注意,就在張良從容步遊下邳圯上的這一刻之前,剛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秦始皇是天下的皇帝,是當時中國人已知文明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張良為什麼要去刺殺秦始皇?那一年張良才二十歲左右啊,跟今天許多大學生是一樣的歲數。 張良為什麼要刺殺秦始皇?這要從他的家庭背景說起,張良出身於韓國的宰相世家,祖父和父親曾經擔任五代韓王的宰相。各位想一想,在那個時代父子做過五代韓王的宰相,那家中能夠有錢到什麼地步!
簡單地說,張良是當時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如果按照他原本應有的人生軌跡,他應該能夠一生安享榮華富貴,並在適當時機接續他父祖的事業,成為下一任韓國的宰相。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在他年輕時碰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局,那就是秦國滅了韓國。
雖然韓國亡了,但秦國並沒有沒收張家的財產。對張良來說,他還是可以靠父祖累積下來十輩子也吃不完的財富,繼續過著奢侈的生活。但當時身為熱血青年的他,就在國家滅亡的那一刻,立下了一個心願:他要滅亡秦國,為韓報仇。
各位要想一想,張良如果不這麼做,一樣可以安享榮華富貴終生,他為什麼要作出這樣的選擇?秦國是當時天下第一強國,擁有萬里江山、百萬雄兵,名臣良將不計其數,始皇更是不世出的雄主。張良無兵無將,就憑著赤手空拳,居然想滅秦,難道是傻了還是瘋了嗎?
不,張良既不傻,他也沒有瘋。他只是覺得張家世世代代的富貴都從韓國而來。韓國滅亡了,別人可以無動於衷,但張良不能無動於衷。如果連世受國恩的張家,在國家滅亡時都裝作沒事一般,那他要怎麼對得起韓國對他的恩惠?於是他當下就決定,他要散盡家財來求取刺客,要殺了秦始皇為韓報仇。
最後張良終於找到了一個大力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當然如同各位熟知的結局,這個刺殺行動是失敗的。張良雇用大力士攻擊始皇的車隊,但丟出去的大鐵椎誤中副車,秦始皇安然無恙。暴怒的秦始皇下令捉拿刺客,結果張良居然逃過了一劫,跑到了下邳。
張良為何能夠死裡逃生?我個人的推測,應該跟張良的長相有關。太史公曾經看過張良的畫像,他表示張良的長相猶如「婦人好女」。好女就是美女,男人長得像女人不稀奇,但長得像美女那就很稀奇了。所以我猜想當時緝捕的官兵,大概一百個人裡面就算抓了九十九個,都覺得這個嬌弱的年輕人絕不可能是刺客,因此張良逃過了一劫。
按照一般的常理推論,一個人在做完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全天下都在通緝他的時候,通常都會驚恐不安,草木皆兵,躲在家中或友人的庇護下不敢出來。結果在這一刻,各位看看他的神態,居然是在大街上「從容步遊」!這孩子絕非常人,由此可見一斑。他「絕非常人」之處在哪裡呢?在他的「膽」。沒有膽的人,怎麼敢去刺殺秦始皇呢?但這時膽氣過人的他,現在已是家財散盡,刺殺也失敗了,已經一無所有。
這時的張良,想必不會在思考晚餐該吃什麼,而是在思索他的下一步該怎麼辦? 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已經失敗了,他的家財已經散盡了,他現在沒有錢也沒有力量了。但張良仍不願意放棄他的志向,他還想為韓報仇,那麼下一步他該怎麼辦? 我們讀這段文字,除了看張良處變不驚的膽氣之外,最重要的想這一刻他在思索什麼?我要各位做的就是這件事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任過五代韓王之相。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死後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後,諡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初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
張良之死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
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前186年(漢高后二年),張良病逝,諡號文成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