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之人眾望所歸 、名垂千古、福蔭子孫
對於擁有的財富,自己沒有享用,也不惠施給別人,擁有它又有什麼意義呢?古代的帝王,把普天下都看作是自己的,可他們每天能吃多少?又能用多少呢?一旦駕崩,改朝換代,再多的財富也盡歸別人所有。可見不論是貴為天子,還是普通百姓,他們對財物只有暫時的使用權,沒有真正的擁有。如果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把我們有形的財物、無形的仁德用來作惠施,這樣世世代代才會有享用不盡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明朝弘治年間,太倉提控(官吏名)顧某因為經常迎送官府,與城外麥餅家江某相識。一次,江某被人誣陷為盜賊而入獄,顧某為他申冤昭雪。江很感動,就把十七歲的女兒送給他,願替他灑掃庭院。顧不收納,備禮送歸。如此反覆三次。後來江越來越貧困,就把女兒賣給一個商人。
幾年過後,顧通過考試後,到京城任職,在韓侍郎門下辦事。有一天,侍郎出門在外,顧偶然坐在門口,聽到喊聲:「夫人到!」就馬上跪在庭院中,不敢仰視。夫人說:「請起。您不是太倉顧提控嗎?我就是江氏的女兒啊!承蒙某商人收為乾女兒,嫁給了相公作側室,馬上又繼正房位。今日富貴,都是您所恩賜,只恨無緣報恩,幸得相逢,當為您在相公面前說幾句話。」侍郎回來,江氏女向他陳述原委,侍郎說:「真是仁人啊!」韓侍郎把他的事蹟呈報皇上,孝宗稱讚感嘆,命查什麼部門缺官,顧被拜為刑部主事。
後人評道:恩不受報,顧提控之仁;報必償恩,江夫人之義;薦賢為國,韓侍郎之忠;立賢無方,聖天子之明。
宋朝的韓琦,少年時就中進士,做了安撫使。他曾經賑災,救活了飢餓的災民一百九十多萬,又救活因水災而流浪的災民七百萬。
在山東做統帥的時候,有一位士兵私自離開軍營去看母親,幾天之後才回來,按照軍紀應當殺頭。這位士兵說:「我母親年邁多病,住在附近。我常常擔心不能再見到母親,雖然知道擅自出逃要犯死罪,我只求和母親見一面,就是死也無憾。」韓琦聽了心裡很難受,核實了情況之後,就把他放了,上下軍兵沒有不感動落淚的。
鎮守相州時,夜裡睡覺時,有個小偷進入了臥室,拿著刀對他說:「我生活不下去了,求您幫個忙。」韓琦說:「桌子上的那些器具價值百千,盡可以送給你。」小偷說:「願得到您的腦袋以獻給西人。」韓琦泰然自若地將脖頸伸了過去。那個小偷連忙稽首說:「聽說您的道德、心量超過常人,特來相試,桌上的物品承蒙相賜,希望您不要洩露此事。」韓琦說:「我承諾終不告別人。」後來,那個小偷由於犯罪被判處死刑,在臨刑之前,唯恐死後韓琦的美德不能流傳於世,特將此事公佈於眾。
後來韓琦官至宰相,封為魏國公,年歲很高時,在相州逝世,皇上追溢為「忠獻」。他的五個兒子及孫子、曾孫都是卿相,子孫昌盛無比。
賑災救人數以百萬計,以物質惠施而達到心靈安慰惠施的目的,福德無可比擬;饒士兵不死,使全軍受教育,賜予士兵心靈安慰惠施,又能達到賜予全軍教育惠施的目的;遇到小偷時,不僅賜予別人物質惠施,而且還能夠不驚不怖惠施出自己的頭顱,心靈安慰惠施已達極致。韓琦以如此過人的器量而行惠施,官至宰相也在情理之中。子孫昌盛無比,正是他語言訓導、行為熏染的結果啊!
孔子說:「所謂賢人,就是行為符合規矩法度而不傷害本身;言論能夠被天下人取法而不傷害自己;富裕的擁有天下而沒有私藏的財富;把財物施捨給天下人而不用擔憂自己會貧窮。像這樣,就可以稱之為賢人了。」我們是否都可以嘗試著學一學賢人呢?個人行持惠施,家庭、親朋甚至怨敵都能受益;官員行持惠施,下至所屬員工,上至相關領導能受其影響,心向善法,而崇尚仁義忠信;國家行持惠施,民心所向,內外安寧。這是一本萬利的行為,我們為什麼不盡心盡力地惠施,使它變為永不衰竭的一切利樂之源呢?
惠施的結果是:一、消除慳吝;二、積大福德;三、當來富有;四、眾人愛敬;五、入眾不怯;六、勝名流布;七、不離善人;八、心常喜樂。
很多人在沒有財產時能想到惠施,一旦有了財產,卻又捨不得惠施。自己平時如果用不上這些財產,與其閒置不用,還不如早日惠施、利益他人。雖然不一定能像聖賢那樣讓天下人都獲得利益,但至少可以解決別人的燃眉之急,為自己的將來積累福德資糧。捨得捨得,不捨不得。行持惠施,現在、將來都會漸漸增加資財受用,而不會再為貧窮所累。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隨喜轉載,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