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淨界法師
我們日常生活的空觀跟假觀,都是培養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狀、因緣,正常。生死凡夫誰沒有個感情呢?因此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啟動以後,真能破妄。你告訴自己,「我本來沒有這個東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相狀是過去的因緣所生的,跟我的心性沒關係。
記住!灰塵歸灰塵,鏡子歸鏡子,剛開始把它弄清楚。相狀歸相狀,心性歸心性。不要搞得不清不楚的。我們現在是心跟相狀弄得不清不楚。空觀就是把它弄清楚:什麼是因緣所生法,什麼是你本具的心性。剛開始先把它弄清楚。
當然,我們不可能經常弄清楚,至少你起煩惱的時候你要把它弄清楚。剛開始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歷練,就是培養第二念的反制力量。第一念我沒辦法,第一念是業力的衝擊。我看到了這個人,我就起煩惱。正常!是業力的牽動。但是你起煩惱以後,你怎麼辦?啟動你過去的佛堂的善根,告訴你自己:這個人,我的心性本來沒有的,那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牽動,而因緣跟我沒關係。
剛開始你不能夠去涉入因緣,剛開始是要先守住心性,安住心性。然後修假觀:這個因緣對我往生、對我成佛有何意義?把這個相狀先離開它,再把它借過來。正常情況,什麼相狀對你都有意義。但一般人容易落入情緒,那就什麼對你都是傷害了。一個人仁者心動,那是順逆皆傷害。你一個人離開相狀以後,每一個相狀對你都有意義,你就可以把它再借過來:這種傷害告訴我,生死輪迴不能再混下去,這也是一個往生。就是說,你會把這件事情轉成你修行前進的力量。
所以,假觀就是借相。這個相狀出現了,不管快樂痛苦,對我往生之道、對我成佛之道有什麼幫助,再把它借過來。如果你沒有本事借,起碼離開也可以,我就修空觀,我就不借了,也可以。就是說,落入日常生活,還是你平常的節奏。但是在佛堂的功課是在你的規劃當中。而日常生活是遇境逢緣,遇到刺激了再啟動。因為你沒有本事經常保持一心三觀的啟動,咱們沒那個本事。所以我們現在要求第二念的正念。
其實,你第二念正念成功,臨終的時候你就有把握了。臨終的時候,妄想一刺激你,你啟動正念。就是養成遇到妄想刺激的時候就啟動正念,養成這種習慣。其實要先啟動觀照,再提佛號才對。如果說,我直接提佛號,這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如果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來,直接在因緣上跟它對撞,那你就很不利。所以我們遇到妄想、過去的業緣在刺激我們的時候,先把心帶回家,再來處理。先調整心態,再提佛號。
假觀的相狀,我們借那個相狀是在我們的規劃當中。比方說,我們到淨土去,我們要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狀。我們借的相狀基本上日常生活是沒有的,比方說成佛的相狀,比方說往生的相狀。所以,假觀的相狀是在規劃未來。但是日常生活的相狀,基本上都跟你的過去有關係,就是還債,生死業緣。這兩個相狀,此相非彼相。有的相狀,你處理得不好是要墮落的。所以假觀的相是我們要規劃的相狀,日常生活的相是不確定的,那叫生死業緣,這個要弄清楚。
我們的歷練,不管是日常生活還是空觀,要記住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不是馬上念佛,馬上持咒,這是不對的。先修理觀再事修,先把你的觀行提起來再提佛號,先把心態釐清了。你一旦產生攀緣心,跟外面的相狀一執著,你提佛號,就很難修了。你要先拉到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妄想;站在一種自性功德力的基礎之下來面對煩惱、面對敵人。你今天不把它拉到一念心性,直接跟它對撞,那你就不容易了,因為它是無始劫來熏習所成,而你的佛號是偶爾修學。如果完全從事修的角度、從因緣的角度,它是熟境界,你是生境界,你不是它對手。
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不靠你的自性功德力來幫助你,就在因緣上跟它對撞,那保證你不是它對手。咱們今天在三界輪迴不是一天兩天的,這個妄想跟了你那麼久,你說消滅它就消滅它?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論因緣的話,它比你資深。所以我們不能在因緣上修學,這對我們太不利了。你先調整心態,拉到心性,誰都不是你對手。這個就是自性功德力的好。先把自性功德力現出來,再來處理問題。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以後先講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講完以後你跟相狀開始脫離。脫離以後再來面對它,再提佛號,那叫稱性起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