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羅蜜當中,第一個就是布施,修菩薩行最重要的就是布施。布施,就是一個「捨」字,藉由布施來去除慳貪,把貪心的煩惱捨得乾乾淨淨,同時又可以修福。佛經裡面講:「捨一得萬報。」布施一粒米、一顆小芝麻,將來能夠得萬擔糧的果報,這就是自利;我們布施他人,對方得到這些福德、恩惠,就能解脫種種困難、煩惱,這就是利他。明白這些道理,就知道布施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真正是菩薩的法門。
淨心行布施 成就殊勝福
一般人都希望「福祿壽三星拱照」,要想得到福報,就必須行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幫助、救助他人就是布施;無論是布施錢財、智慧、精神……都有功德。
從前有兩兄弟,性格完全不一樣:哥哥的個性處處計較,甚至一毛不拔、慳貪不捨;弟弟則是喜歡廣結善緣。結善緣,也是布施,無論布施錢財、智慧,乃至布施一個微笑,都有福報。有一天,遇到天災地變,兄弟倆都往生了,一起到閻王殿報到。閻王對他們說:「你們兩兄弟的性格雖然不一樣,但在世的時候都不是大奸大惡,所以都可以再轉世為人。現在有兩個地方可以去:第一個去處是姓謝的人家,專門接受別人的布施;另一個去處是姓趙的人家,專門賺錢來修善、布施,救濟別人。」
結果,哥哥轉世到謝家去,因為家貧如洗,就成了乞丐,專門接受人家的布施、救濟,一生受苦無窮;而弟弟投胎到趙家,趙家有很多財富,經常將這些財富拿去修善、布施,由於勤修布施,不但得好名譽,而且廣結善緣,福報愈來愈大。佛法告訴我們要惜福、修福。藉由這個公案,我們便能了解,要修福就要行布施,如果沒有布施,就沒有福報。
此外,布施時的心念很重要,布施,要基於慈悲心,不是為了要得到好名聲或好處才來行布施;社會上有些人布施,只是為了打響知名度,讓大家知道他在做善事,藉此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樣有條件的布施,就不是清淨的布施;雖然布施了錢財,也可以得到福報,但由於不是真正的發心,所得的福報也有限。
一般人可能會誤認為,布施的東西數量愈多、品質愈好,乃至於布施的東西愈珍貴,就能得到愈大的福報;如果布施一般的東西,例如:一些香花、一個水果、一杯茶、一碗飯……數量不多、品質也不是上好,所得的福報就不大。就佛法的角度來看,布施修福,最重要的是當下這念心,而不是布施物的「質」與「量」。如果布施最好、最高貴的物品,但這念心不虔誠、不清淨,只想藉此求取名聲、求取自己的好處,不但沒有功德,還可能會招罪過。相反地,以虔誠心、恭敬心、平等心、慚愧心來修布施、供養,這念心沒有煩惱、心清淨,不僅能捨去貪心的煩惱,也能成就最大的福報、不可思議的功德。
施恩不望報 無住得解脫
一般人都知道「只問付出,不求回報」的道理;布施了以後,不要一直想著希望對方來報答自己,也不要想著,要從對方那裡得到什麼好處。佛法講「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修行要廣修一切善法、福德、功德,修而無修,了達緣起性空之理,做了等於沒有做,心當中始終不執著、能所俱空,這念心無相、無住,沒有執著、分別,如此,心就能得解脫。
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看到佛經上講「捨一得萬報」,布施一塊錢,將來能夠得一萬塊錢的果報,為了要得到一萬塊錢,才去布施,這就是著了相。佛法說「種善因得善果」,雖然是著相布施,但還是有福報,只不過這是人天的福報;想要更提升、超越,就要在心念上去超越。修布施進一步要了達能所俱空、沒有能所,心中不執著,做而無做。布施雖然有功德,但我們不執著功德,也不會去分別別人有沒有布施。例如,有些人總喜歡計較別人有沒有布施,想著:「這個人這麼有錢,為什麼不拿些錢出來做點功德?真是個吝嗇鬼!」假使明白能所俱空,心量廣大,我們就不會有這樣的心念,這念心提升、超越,到達無念、無住、無為,功德也提升了。
一般人常講「捨得」,布施就是捨得,有捨才有得,藉由布施,把我們的無明、煩惱捨掉了,清淨心就現前了,這就是得。初初開始修布施,知道布施是菩薩行,又能自利利他;進一步明白一切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心當中不執著,布施了以後,沒有能布施的人,沒有所布施的對象,當中沒有布施的財物,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就是真功德,這念心就能得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