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侍者的宿世因果

文/妙境法師

我們相信了佛法的人,也就是相信善惡果報,相信了善惡果報,就不敢做惡事,不做惡事也就不墮落三惡道。不做惡事這件事是什麼意思?就是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他相信有善惡因果,所以不敢做惡事到三惡道裡面去,他害怕這件事。如果說是我來到佛法裡面,我也不讀佛教的書,我一天光是拜拜佛,求一些栽培善根的福德,那你辦不到這件事,「是人不墮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你若學習般若波羅蜜,有了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相信善惡果報,相信善惡果報就不敢做惡事了。

我在這裡講一個小的故事你聽聽,就是佛在世的時候,舍利弗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的這麼一位大阿羅漢,他是晝三時、夜三時,常常入定觀察世間上,看誰有善根能得度,阿羅漢真是也是有慈悲心。那麼他這一天一入定一看,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在曠野裡有一條狗,很苦,受了苦了。怎麼回事呢?是因為這個做生意的人,大概不是一兩個,很多很多人在一起做生意,到遠方的地方去做生意,帶著一條狗,到了很遠的曠野那個地方,大家休息,就睡著覺了,睡著覺之後,他們帶的這些肉,這些糧食放在那裡,帶的狗就把肉和糧食就吃掉了多少。

這些商人醒了,一看這個狗吃他帶來的糧食,就火了,就把這條狗的四條腿都打斷了,就把它棄捨就走了。這個狗腿斷了也不能找東西吃了,又飢餓又痛,很苦啊。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就看見了它,舍利弗尊者就到聚落裡乞了一缽飯,屈伸臂頃就到狗這裡來,就把飯給它吃,吃完了,又為它說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個狗看見舍利弗來救護它,心裡很快樂,又聽聞了佛法,就死掉了。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它死了以後到那兒去了呢?因為臨命的時候見到阿羅漢生歡喜心,所以這個人就來到王舍城一個長者家,投胎做人了。

做人了以後,到了兩、三歲的時候,舍利弗尊者就從這個門口經過,這個長者正在門口,就向舍利弗尊者說:阿闍梨你怎麼都是自己一個人,都沒有一個小沙彌給您做侍者呢?那麼舍利弗尊者說:是的,你這個小孩兒,可不可以給我做侍者呢?那這個長者說:他現在太小,等到七歲的時候可以。那麼舍利弗尊者就走了。等到七歲這一年,舍利弗尊者又從這裡經過,那個長者還是說:你都沒有領個小徒弟去乞食,就你一個人。

舍利弗說:你還記得嗎,你以前多少年說了,你說你這個小孩子七歲的時候就佈施給我做徒弟、做侍者,你想一想。他說:是,那好,給您做徒弟。舍利弗尊者就領他回來。這可見這個事情也不明白,怎麼這麼容易呢?這麼容易把自己的兒送給舍利弗尊者做徒弟,這是很難得的事情。舍利弗尊者領他回來教導他修四念處,很快地得阿羅漢果!七歲就得阿羅漢果。

那麼這個時候阿難尊者還有其他的大眾僧,就對這件事感覺到奇怪。說是他前生是個狗,怎麼今生做了人這麼快就得阿羅漢果,是怎麼回事情?就問佛,佛說:在迦葉佛時代,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人壽兩萬歲的時候,佛在世的時候的人的壽命是百歲,一百歲左右。那麼迦葉佛時代,佛的弟子也都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在這比丘裡面,其中有一個年輕的比丘做維那,領著大家坐禪的,負責這個責任的事情。其中有個阿羅漢有個比丘年紀很大了,他歡喜唱,他愛唱歌,但是年紀老了喉嚨很粗,聲音不是好聽,但是還歡喜唱,這個年輕的維那比丘就不高興了,說:你唱那個歌還不如狗吠,就罵,就呵斥他。呵斥他,這個比丘就正顏厲色地告訴他:你知道我是誰呀!我知道啊,就是迦葉佛時代你是一個比丘。我是阿羅漢,你要知道,你這樣說我你有罪。這一說,維那害怕了,馬上的跟他磕頭懺悔。那麼這個比丘罵阿羅漢,罵一般人已經是有罪了,罵聖人可不得了啊!所以這個比丘死了以後就墮落狗,五百世做狗。做狗,這個做狗的因緣就是這樣子,就是罵阿羅漢是狗,不如狗吠。

我們看這件事,為什麼人會墮落到三惡道去?就是造了惡業,造了口業。口業是由意業發動的,說出惡言來。由意業發動你的身業做這種種罪過事情,都是一樣啊,反正不是到地獄去、到餓鬼世界、到畜生世界受苦。這個年輕的比丘就是沒有修四念處,沒有修四念處,遇見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一下子衝動就罵人,就是到了畜生世界去了。而這一次是舍利弗尊者救護他,他很快就得聖道,就是前生還是出過家,也栽培過善根的啊,所以就能夠得阿羅漢,還能做人。

這看出來,你的四念處沒有修好的時候,不能調伏自己的煩惱,那就是要造罪了。造罪了,我們現在說,就是般若波羅蜜不具足,所以跑到三惡道去了。佛教的理論是很公平的,不管是誰,不管是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師也好,你造了罪,你就要受苦的。所以我們時常要憶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身三、口四、意三,時常地要注意。

這個身體你不可以做殺盜淫妄的事情,殺盜淫妄罪過的事情不可以做;口,說話的時候不要說謊話、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這個你不如狗吠,這就是惡口,就是說這種壞話,是有罪過;說謊話也不可以;說這個離間語也不好;說這個綺話、雜穢語也都是有過失的。

所以我們若是學習般若波羅蜜,用般若波羅蜜修四念處,身、受、心、法都是不可得的。「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是身念處。佛的身相是畢竟空,我們凡夫的身相也是畢竟空的。就是這樣修,這樣修,慢慢地他這個貪煩惱也逐漸的輕,由重而輕、由有而無;瞋心也是,由重而輕、由有而無,就是沒有煩惱,就是聖人了。所以要注意這件事。所以學習般若波羅蜜能調伏煩惱,就不做惡業了,所以般若波羅蜜是非常得尊貴,真是非常得尊重。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