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求
清朝時,錢塘有位名叫王鼎實的舉人,是一位少年才子,十六歲參加鄉裡的科舉考試就中舉了。有一年,他去投靠一位做官的親戚。他在親戚那裡,住沒多久,就得了病。病情並不嚴重,但他卻把他的親戚叫來,用一種悲哀的語氣對他說:
「我前世,是鏡山寺的一位僧人,苦修了幾十年,差一點就修成得道了。只因我前世見到那些才子們登科中舉,心裡便十分羨慕;又羨慕那些大富之家的華貴富麗,此情也沒能斷絕,所以還得轉世兩次。今生便是其中一世。過不了幾天,我又將投胎到大富人家,就是順治門外的姚家。你留我住在此,看來也是命中注定的。」
親戚勸解他病中不要多想,他又說:「來去都是有定數的,我實在難以在此久留,只是我父母生我養我的恩情,一時難以割捨啊。」於是他便取了紙筆,向父母寫了一封訣別信。
信的大意是:兒子不幸客死在千里之外,壽命短促,身後留下少妻和小兒,給父母留下拖累。但兒子並非父母真正的兒子,弟弟才是父母真正的兒子。父親還記得某年在茶館與鏡山寺的一個僧人喝茶的情形嗎?兒即是那位僧人轉世。當時與父親聊天十分融洽,心中感念父親的忠厚誠實,便想為什麼造物主不將我轉世為他的兒子呢?心中動了此念,於是便來做了你的兒子。兒媳也是幼年時就有緣分,鏡花水月,都是在幻景中相聚,怎麼可能長久相處呢?父親切勿以真兒子看待我,快快斬斷愛子之情,赦免兒子的不孝之罪吧。
他親戚問他投胎到姚家該是哪一天,他說:「我這輩子沒犯過什麼罪過,所以今生一死,很快就輪迴轉世。」三天之後,到了巳時(上午9點至11點之間),王鼎實便開始洗漱,洗漱完後,坐在床上叫他親戚來,說話談笑的樣子都與平時一樣。不久他便問:「中午到了嗎?」有人答道:「已到正午。」他便說:「我今生的塵緣已盡,分別的時候到了。」然後向親戚拱手一一作別後,便安然去世了。
他的親戚趕到姚家去看,果然就在王鼎實去世當天,姚家就生了一個兒子。姚家經營騾馬行,幾萬貫家財,是富貴之家。
(出自《子不語》‧清‧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