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嚴智閑禪師悟道因緣


文/信堅園地

香嚴智閑禪師,開始在百丈懷海禪師座下參學。一直參到百丈禪師圓寂時,還沒開悟。百丈禪師圓寂之後,他便改依師兄溈山靈佑禪師。溈山禪師問道:“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 頓教的法門,是不假思索,當悟了這一念心,就能答在問處,問在答處,因為這一念心是現成的,無需思維。若能如此,才是真正的悟道。

靈佑祖師問智閑禪師說:「如何是你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智閒禪師被溈山禪師這一問,茫然無所對。回到寮房後,他把自己平日所看過的經書都搬出來,從頭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可是翻閱了幾天,結果卻一無所獲。智閒禪師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飢。于是他便屢次去方丈室,乞求溈山禪師為他說破,但是,遭到溈山禪師的拒絕。

溈山禪師說:我若說似汝,汝以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意思是說: 諸法實相,唯證乃知。我的答案,是我自己所證悟的實相,不是你自己參悟出來的;不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意趣與妙義。所以,我的解答對你來說,毫無用處,必須靠你自己去悟才行。

祖師說: 禪須真參,悟須實悟。蓋參禪要了生死。要脫三界輪迴。要透諸祖玄關。然後逆行順化,接物利生。你若參而不真,悟而不實,未免大開兩眼坐在鬼窟裡。引起一種邪見邪解。若是實悟底人,如魚飲水,如啞子得夢。呈似人不得,說向人不得。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又如十字街頭,撞著親爺相似,一見便見,一識便識。若是聽得解會,終是禪門常識,於佛菩提,終無功德受用,終難發起深妙之般若慧,聞之何用?

智閑禪師心想:「學了幾十年的佛法,連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過去所學都白費了!」因此非常沮喪。從此,再也不看經教,不作筆記。後來,乾脆出去行腳,作個行腳僧,「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

智閑禪師行腳到南陽慧忠國師的故址,就住在那裡,自己煮飯、種菜。有一天,智閑禪師正在除草時,偶然拋一塊瓦礫擊中竹子,「啪」的一聲脆響。當香嚴無心聽到清脆的擊竹聲時,聞聲頓悟。他突然感到在這瞬間,超越了一切時空,跨過了物我的界限,與對象凝為一體,和聲音合而為一,進入了存在深處,與宇宙的萬有融合為一,與本體自性融為一體,見到了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開悟後, 他說了一首偈: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踪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二、香嚴智閑禪師悟道偈解說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一擊之中,忘掉了一切情識,乃知悟道並不靠假借外力的修持。當石頭打到竹子,發出「啪!」的一聲,就在那剎那際,這念心聽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雜念;也就是沒有攀緣心,沒有「能」聽 的我,及「所」聽的聲音存在。一念心清淨無染,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修得的。

動容揚古路
言行舉動,與圓明清淨自性,冥然相契。動容,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中的表現。「揚」是展開、顯揚。 「古道」是比喻過去無量劫來,諸佛菩薩,因地所行之路。

不墮悄然機
如果真的悟了道,則當下一念心是清清淨淨,沒有分別、執著,一律平等。不著一切相,不離一切相。真正做到忘我、忘境,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本來無一物」,煩惱障、所知障都沒有了。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真性。到此境界,舉手投足、穿衣吃飯、喝茶吃餅,無非是「道」;這一念心,清淨寂然,又能隨緣而作,不墮於空。「用而非有,空而非無」,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能「於相而離相,於空而離空」。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心如明鏡,物來即照,物去不留。

處處無踪跡
無論是動靜閒忙、行住坐臥,都找不到心念的蹤跡。雖用而不著相,而且善能利用眼前的境界相為我所用,教化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此時是「修而無修,無修而修」,猶如雁過長空,風來疏竹,不著一點痕跡。

此即霍金斯所說:有一次在長堤的一家餐館吃晚飯,自性的顯現忽然加強到,所有人及事物都融合成一個無時間性的整體。當有限假象的自我溶解入普遍性的真我時,就會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回到家裡,一種絕對和平及解除所有的痛苦。

聲色外威儀
假使只悟到心之體,而沒有悟到心之用,就成了斷滅空。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自己的心在主控、在作主 (離開了心意識思維)。因此行住坐臥,處處都有威儀。此即霍金斯所說: 以前的我不再存在,沒有個人或自我,只有無所不能的無限度顯現,它代替了本來的小我 而肉身的行動是被顯現的無限意志力所控制,整個世界被無限的一體” (Oneness), 清澈的照亮。萬物顯露出他們無限的美麗與圓滿。

見性之後,對外塵的境界相,如如不動,心中作得了主,表現在外的一切行為,如行住坐臥都有威儀。做一切善事,心中無染。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真正悟道了,就能了知,心識所能到處,皆是知解,屬於言教,不是根本。心識不到之處,才是沙門所重。若悟到了這一念心,則立身處世,語默動靜都能自在無礙、解脫無惱。見性之後,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只是心行不同。過去起的是貪嗔癡的作用,而現在是解脫、自在。能悟到這個道理,就是上上根機的人。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