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不發,是無地理

此地不發,是無地理

宋代的大儒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的「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鼓舞了歷代文人學子勤學向上。這樣一位大學問家入仕之初也曾因經驗缺乏,被小人利用喔。明朝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中就記載到這樣一段故事。

朱熹在浙江台州地方為推官,清廉明察,治獄平允,百姓的是非曲直,剖斷明白,無一被冤者。但是後來有一次,黃巖縣張、李兩姓爭一塊葬地,朱熹接到張、李爭地狀詞,各爭為己產,是張是李,一時難決。

細閱張姓呈詞,說祖上置產的簿上有一行寫得明白,地系某年某月所得,育界石一方,埋在地下。朱熹遂叫張、李二人吩咐道:「張姓簿上雲,有界石埋在地下。今我差人同到地頭,掘開來看,如無界石,則地歸於李;倘有界石,則地歸於張。」

二人於是跟差人同到地頭,只見滿地青草,石之有無,卻難預料。當掘到三尺之外,果有界石一方,是張姓祖上所埋,上面刻的字鑿鑿有據,回覆了朱熹。朱熹以此為據,遂斷歸張姓,李姓不敢再爭。張姓奉了官斷,築起墳來,將他祖父骨埋葬了。自葬之後,家道一直興旺。

朱熹去任後,隔了十餘年,偶有事故,重遊於此,見一老人,問他道:「歷任官府哪個最好?」老人道:「只有前任朱老爺最好。」朱熹道:「審斷民事,可有冤枉的嗎?」老人道:「事事決斷平允。只有一件,張、李兩姓爭地的事,卻斷錯的。」

朱熹道:「何以見得斷錯?」老人道:「張姓要奪李姓的地,預先將塊界石私自埋在地下,假造祖上置產簿一本,上寫某地有石為記。哪知朱老爺差人掘見有石頭就斷與了他,李姓有冤莫伸。自葬之後,果然家業日隆。看來欺心事只要瞞過了官, 天也不來計較他了。」

朱熹默然走至這塊地上,細細一看,果見山水環繞,是一塊好地,日後富貴,正可綿遠,心上想道:「若論地理,自然該發。只是天理上說不去。」遂叫家人取出隨身帶的筆硯,在墳牆上寫下十六個大字:「此地不發,是無地理;此地若發,是無天理!」‍寫畢,擲而去。該夜風雨大作,一聲霹靂,把墳上打了一個大窟窿,棺木提出,撇在墳外,跌得粉碎。張姓陡遭雷殛,嚇得不敢復葬於此,家道也日漸消散。

次日,遠近觀者紛紛而至,見牆上有此十六個字,都疑是雷公寫的,人們議論說:「到底天道難欺,神目如電。若非欺心占這塊地,何至葬後被擊於雷公之手?」這便如關聖帝君所言:「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殃」,這正是無福消受,天奪其算!皇天自然明鑑,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機會來,了此公案,警醒世人凡事總憑心地為主,只有循天理,積德為善,才能後福無窮矣。

後來訪得朱熹自悔斷錯此案,題在上面的。‍這個故事裡有很多訊息。它揭示出「地理再大」,大不過「天理」。同時告戒讀書人不可太過偏執,小心被仇富的偏見沖昏了頭腦。最重要的是,它告訴我們,在信仰人情,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社會,有許多以風水為核心的事跡。只要細細追尋,便不難發現。

另一個故事則是宋朝的奸相秦檜因害死抗金名將岳飛,遭世人唾棄。在風水書籍中記載,秦檜曾逼迫風水大師為其尋風水寶地,好令後代子孫都能為王為侯。風水大師被迫為秦檜布了一個龍穴,臨走時預測「此地不發無地理,此地若發無天理!」

據風水古籍中記載,奸相秦檜曾以權勢威逼宋朝聞名的風水大師賴布衣,要求替他尋找一個能令自己及後代子孫也為王為侯的風水寶地。遷葬祖墳,以求萬世之福。賴布衣在家人生命受其威脅下,只好屈於淫威,布下一個必出王侯之奇局。

事後賴布衣和家人到南方避禍,躲開秦檜的逼害。臨走時,賴布衣於選中的福地前,悲憤地說:「此地不發無地理,此地若發無天理!」

據風水易理學說指,地理是風水地勢龍脈的原理,風水大師推算出天地山川鍾秀的龍氣運行所在,而收為己用,以山河大地那麼大的靈氣來注入一家之運,不可能不發,否則地靈的道理便是虛假騙人的了。

但凡事都有天理約束,以命理學說來分析,如秦檜這等陷害忠良的惡人,如果還能世代享福是不符合天理的。因此賴布衣才有此預測。

後來秦檜將祖墳移葬到此福地,還洋洋得意,以為萬事大吉,必有好運。所以便勾結番邦,妄想自己可以封王封侯。

有一夜,天昏地暗,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竟然山川也都移了位、改了形,差之毫釐,卻已是天淵之別。原來的福地,一夜間被改成了滅族抄家之地。這正是無福消受,天奪其算!也應驗了後句「此地若發無天理!」了。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