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
馬齒莧,老百姓叫“馬齒菜”,原來只作為野菜食用,後來才逐漸成為中藥的。據說古時豫西地區有個郎中,因醫術精湛,“刮富濟貧”而聞名鄉裏。鄰居有一位小夥子,很想向郎中學一手,可無從開口,因此經常於深夜在郎中窗外偷聽。有天夜裏,聽見斷斷續續的聲音:“馬齒菜治痢多了,要多收些錢……”,“馬齒菜還能治痢疾!”他終於學得了一個妙方。
其實,老郎中講的這話是教兒子行醫作人的道理。村裏有個名叫劉寨的財主,橫行鄉裏,鄉親們恨之入骨。因其一臉麻子,所以外號“麻子寨”。這天,老郎中對兒子說的話是:“麻子寨吃利多啦,看病要多收些錢……”。鄰居的那位小夥子因一門心思想“藥方”、“治病”,便聽走了調,也無意中發現了一種經濟、實用、有效的治痢良藥。
馬齒莧長得不起眼,它不但能食用,還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馬齒莧被稱為「天然抗生素」,在唐朝還救過2個名人呢!它具有殺菌、消炎、降血脂等許多益處。
馬齒莧是一年生的小型肉質草本植物,又名長壽菜、瓜子菜、五行草。馬齒莧生命力頑強,田野、荒地和路旁都能看到它。馬齒莧曾是人們熟悉的野菜,但現代人大多不認識它,還把它看成是路邊雜草。
馬齒莧在中國分布甚廣,也應用甚早。唐代詩人杜甫的《園官送菜》寫道:「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實數,略有其名存。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可見在唐代時,馬齒莧就被作為菜肴食用了。
唐朝還流傳下來兩個馬齒莧救人的故事。馬齒莧有一個別名叫「寶釧菜」,苦守寒窯的王寶釧,生活困窘,食物稀缺,以荒地裡隨處可見的馬齒莧果腹,堅持了18年之久,終於盼到她的丈夫薛平貴平安歸來;武則天曾侄孫、唐代名相武元衡的下肢曾經患上膿瘡,奇癢難忍,找了很多醫生都治不了,後來一個官員獻給他一個方子,用馬齒莧搗爛敷上膿瘡處,很快就治好了。
馬齒莧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及營養價值,並且被一些研究者稱為蔬菜中Omega-3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來源。
馬齒莧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馬齒莧性寒、味酸,入大腸、肝、脾經。《開寶本草》說馬齒莧「服之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本草綱目》則記載馬齒莧能「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本草拾遺》裡面講馬齒莧可「諸腫揍疣目,搗揩之;破壬癇,止消渴」。
馬齒莧還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高含量的鐵、鎂、錳、鉀、鈣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B群、C、E。
值得一提的是,馬齒莧被一些研究者稱為蔬菜中Omega-3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來源,它的Omega-3脂肪酸含量是菠菜的5倍。一篇發表於《科學世界期刊》的綜述表明,馬齒莧的營養品質高於多數栽培的蔬菜,因其含有更高含量的β-胡蘿蔔素、抗壞血酸和α-亞麻酸,並且具有高抗氧化特性。
馬齒莧是天然抗生素 有6大功效
馬齒莧之所以被稱為「天然抗生素」,是因其良好的抗菌作用。研究發現它可以抵抗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菌、革蘭氏陰性細菌等多種細菌及真菌。
發表於《國際藥物研究期刊》的研究表明,馬齒莧有高效率的抗菌活性,比實驗中更高濃度的標準抗生素還有效。另一項刊登於《國際細菌學期刊》的研究,證實了馬齒莧中的類黃酮芹菜素具有抗菌作用,可抑制沙門氏菌等五種細菌,並表示其可用於開發抗細菌藥物。
馬齒莧的常見作用包括:
- 抗菌。如上文所述,馬齒莧對細菌和真菌有高效抵禦作用。
- 降血脂、改善血管健康。馬齒莧中含高量Omega-3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提升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同時還可以防止血液變得濃稠,從而改善血管疾病。馬齒莧含鉀量高,也有助於調節血壓。
- 緩解皮膚病。馬齒莧搗爛外敷可以舒緩皮膚,減少皮膚上的真菌和細菌,對於皮膚搔癢、濕疹、膿腫等多種疾病有幫助。
- 抗炎症。古代醫學對馬齒莧的應用之一就是消炎止痛,現代研究也證實,馬齒莧確有顯著的抗炎和鎮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