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筋膜炎」的中醫治療

中醫專欄「足底筋膜炎」的中醫治療

 

臨床症狀:

 

(一)晨起踩地瞬間足跟刺痛、疼痛或麻電感,走幾步後疼痛輕微緩解。

 

(二)久站或走久後足跟症狀加重,休息後症狀緩解。

 

(三)常是先犯一側,不久之後兩側足跟都會有症狀。

 

致病原因:

 

「足底筋膜炎」發生的原因是足底筋膜插入端點(即著骨點)附近長期退化導致病變,而非過度發炎所引起。因此,任何可能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皆可能導致筋膜對附著端之骨骼及其相連之組織產生牽拉及傷害。如:扁平足、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等,或穿著過高高跟鞋、夾腳拖等,皆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的生物力學而導致增加足底筋膜之張力,而產生足底刺痛。

 

中醫觀點:

 

由中醫的觀點,「足底筋膜炎」除因外力或不良姿勢所引起,仍需注意「肝腎不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年高體衰及肝腎虛損造成筋骨退化、氣血虛衰,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因此「足底筋膜炎」與「腎氣不足、肝腎虧損」有關。

 

50歲的簡小姐從年輕時就在百貨公司擔任櫃姐的工作,某天下床時突然覺得腳跟一陣刺痛襲來,令她痛徹心扉,有種電到的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症狀才逐漸緩解,之後症狀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簡小姐聽鄰居說這是「腎虛」的症狀表現,年紀大了總是會有這種情形,還介紹她去中藥房買「六味地黃丸」,吃了一個月後,足跟痛的狀況稍有改善,但覺得常常脹氣,大便也不太好解……足底筋膜炎其實許多民眾都曾有相同的困擾,這症狀表現其實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好發於須久站、勞動多的職業族群、運動員或扁平足,主要是40─60歲年齡層。

 

許多民眾常常只注意到要補肝腎,自行購買六味地黃丸服用,卻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例如現代人常有的文明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些慢性病又發生「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常常還夾雜其他證型。所以只有服用六味地黃丸往往效果不佳。另外像是腸胃功能不佳的病人,若是單吃六味地黃丸反而會使胃腸阻滯而腹脹不舒、耽誤治療,建議還是找合格中醫師診斷擬方。

 

(二)針灸

臨床上常用腎經穴位的太谿、筋會穴的陽陵泉,配合崑崙穴、承山穴、飛揚穴並鬆解小腿條索等。若在急性期局部腫脹疼痛拒按,中醫師會使用動氣療法,一邊針刺遠絡取對應穴位大陵,一邊配合足跟跺地動作以疏通阻滯的經絡。遠絡取穴的治療方式早在《黃帝內經》即有以下記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中醫針灸常使用這種治療方法來治療患者,也可以取得不錯的療效。臨床上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在針灸配合傷科治療後,能獲得很大程度的改善。

 

(三)傷科治療

 

「足底筋膜炎」的發生原因除退化之外,若體重過重、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也會造成足底筋膜勞損而發病,常可見足弓塌陷、小腿肚肌肉緊繃,甚至有條索狀,中醫足」的問題,從經絡的觀點來看,由於足底以腎經為主要經過的經絡,因此若腎氣虛衰,也會使足跟作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普遍也容易有腰酸背痛、肩頸痠痛等情況,這些問題同時也與氣血循環的障礙有密切的關聯。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年高體衰及肝腎虛損造成筋骨退化、氣血虛衰,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因此「足底筋膜炎」與「腎氣不足、肝腎虧損」有關,筋骨失去濡養則易作拘攣緊繃,導致足底筋膜張力增加,易作疼痛。因此除了充分休息之外,也可使用針灸或藥物治療獲得改善。

 

中醫的治療方式中醫在治療「足底筋膜炎」主要可分為內科、針灸及傷科治療等方式。

 

(一)內科

 

有些病患來看中醫時主訴並沒有提到「足底筋膜炎」的問題,但是在服中藥調體質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足底筋膜炎」症狀減輕許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足跟是腎經經過的地方,足底筋膜屬「筋」的範疇,腎主骨,肝主筋,臨床上有一部分的患者是因疲勞過度,或是年紀關係而肝腎不足導致「足底筋膜炎」發作,此種證型的民眾常伴隨有腰膝痠軟、疲勞、活動易喘等虛證,這也是導致「足底筋膜炎」的最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像是濕熱阻滯或濕阻經絡,此種證型的民眾常伴隨有雙側小腿腫脹、下半身甚至全身沉重感,前者還可見足跟處有紅腫熱痛、小便黃赤等症狀;此外還有氣滯血瘀及血虛等等證型。

 

中醫專欄

 

稱之為「骨錯縫、筋出槽」。傷科治療適用於不想吃藥又害怕針灸的患者,屬於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治療方式是利用傷科手法來正骨、撥筋使筋骨回復至正常排列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常覺得「筋跑掉,喬回來就好了」,症狀緩解後,馬上又開始肆無忌憚的逛街、跑步,甚至是爬山等,造成進一步的勞損產生。建議應該休息治療至少一週,經由醫師評估後,再開始運動較為合適。

 

足踝保健運動

 

「足底筋膜炎」急性期發作疼痛令人難以承受,平常就應該要做好保養,例如穿適當鞋子,勿長時間穿高跟或太硬的鞋子,以及穿著厚底襪等都是能夠預防「足底筋膜炎」的方式。一旦「足底筋膜炎」發作,經醫師治療過後,應該作一些復健運動,強化足踝部的肌肉強度,可以預防「足底筋膜炎」的再發,以下介紹三式足踝保健運動。

 

(一)小腿伸展運動:

 

簡單的說就是踮腳運動,做這項運動可以增加肌力以維持足弓穩定性,如八段錦中的第八式「背後七顛百病消」, 將雙腿併攏,手臂自然下垂,接著將雙手平舉後向下按壓,雙手下壓的同時踮腳尖使雙足跟懸空,用前腳掌支撐身體,頭用力往上頂,稍停頓2─3秒後,將足內翻運動足外翻運動兩腳足跟自然下落著地,一上一下為1次,共做7下,7下為一個循環,可反覆做10個循環。

腳趾抓地運動

腳趾抓地運動(放鬆)

(二)腳趾抓地運動:

 

站著或坐著都可練習腳趾抓地,腳趾以足跟為支撐點,先小腿用力,然後慢慢把力量傳到10個腳趾,讓腳趾向腳心靠攏,向下及向後如同抓地的型態,此時足弓部位應該會弓起,與地面的空隙變大,維持動作約5─10秒鐘然後放鬆,抓地動作完成後,腳掌放輕鬆恢復原來貼地的狀態。需把握抓地時用力、貼地時放鬆「一緊一鬆」的原則,每次練習20次。

足內翻運動足

足外翻運動

(三)足內翻與外翻運動:這個運動坐姿會比較安全,動作時兩腳腳底同時向內踝尖翻轉,足大趾在腳掌翻轉八段錦中的第八式「背後七顛百病消」腳趾抓地運動腳趾抓地運動(放鬆)

 

(二)小腿肚按摩:在小腿肚輕擦乳液潤滑後,用雙手自足跟經承山穴向膝膕窩方向推,幫助下肢淋巴迴流,疏通足太陽膀胱經絡。切勿在足底局部盲目猛力來回按壓,以免造成局部腫脹而使經絡阻滯更加嚴重。

 

 

由於「足底筋膜炎」引發的足跟痛患者從40歲到90歲都有,大抵在中年以後軟組織失去彈性,退化即可能發生。需要長期站立及行走的各行各業常常會發生「足跟痛」,不過只要患者獲得適當的治療及休息,多一些耐心及時間和醫師合作,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絕大多數病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結果。

 

後而慢慢向上翹起,維持動作約5─10秒鐘,慢慢放鬆回正;接著腳掌向外踝尖翻轉,足小趾向上翻轉,重覆上述步驟20次。腳掌不常做這些動作,而且現代人走路都會穿鞋子,腳趾被鞋襪包覆慣了,突然叫它們動作,難免有些生澀,所以剛開始練習會遇到足趾無法向上翹的問題,只要勤加練習,這個動作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日常保健按摩

 

在「足底筋膜炎」治療後、症狀輕微或是完全沒症狀的民眾,都可以進行以下保健:

 

(一)按摩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部第二、三趾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凹窩處,或是將足趾用力彎曲時的最凹處,湧泉穴是腎經的井穴,有人稱之為長壽穴。可在睡前將雙手掌搓熱後以手掌搓揉湧泉穴至溫熱感,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和安眠的效果。

 

作者介紹

黃敬仁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畢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生物

技術暨檢驗學系中醫師、醫檢師,曾於臺北馬偕醫院見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實習,對於傷科手法整復有深入

的研究,專門治療骨骼關節疾病與骨折後期調理。研究興趣

以中藥外敷製劑為主。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