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辨體質容易被誤導

盲目辨體質容易被誤導

 

“上工治未病”出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其中有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以此強調疾病重在預防。“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先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體質的觀察和調養比治療疾病更艱難,更為重要。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就是把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無論是治未病,防病變還是已病早治都要先辯證,才能施治。因此,中醫在做診斷和治療之前都需要給患者做一個體質辨認。

 

上一代人的觀念可能影響你的體質變化

 

體質與養生密切相關,為人們所重視,但很多人都辨不清自己究竟屬於哪一類體質。那麼一個人的體質會和哪些因素有關聯?中醫是如何看待的?

 

廣州市中醫醫院杜文堅教授認為,平常人了解體質多以上一代人的狀況來判斷。因為每一個家庭、每一代人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都有可能影響到下一代。

 

杜文堅教授解釋,每一個人所擁有的健康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父輩的影響。他們在父母這一輩所了解和學習到的健康知識又有可能通過自己影響到下一代。而一些不恰當或者不科學的保健知識則會對子輩的體質起到干擾作用,還有可能導致他們的體質發生變化。比如,孩子一上火,父母就會給孩子服用清火藥,如板藍根、魚腥草等。

 

但凡一上火,他們能想到的就是使用降火藥物,但是他們並不知道上火也分虛火、實火,需要對症用藥。這樣的干擾因素極有可能導致孩子的體質發生變化。既然體質與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一些表像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自己的體質?

 

“辨識體質需要很多的醫學知識作為輔導,你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健康保健知識”,杜文堅教授如是說,僅僅通過表像去辨認體質只會誤導人。

 

杜文堅教授舉例,比如,有的人嘴巴生了一個瘡,並且感覺喉嚨痛,他(她)認為自己上火了,就立即採取措施——吃清熱的東西。然而,這個時候往往有些人越是吃清熱的東西症狀越是嚴重,這就說明其實這些症狀並不是上火,可能是因為休息不好導致。

 

又比如說,有的人出現口腔潰瘍,吃了辣的東西反而好了。這說明什麼?其實這是一種虛火的表現,就是中醫常說的虛火內擾。廣州人上火會做油條煲糖水來降火,可是有些人反而越吃喉嚨越痛,而有些人一吃很快就好了。原因在於油條煲糖水的主要功效是補虛,適用於經常熬夜、有虛火的那一類人,而實熱的人越吃,症狀就越嚴重。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很多人對自己的體質和所出現症狀的認識都只停留在懷疑階段,沒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所以盲目辨認容易產生誤導作用。

 

杜文堅教授建議,不要對體質進行盲目辨認。養生、治未病最好先做一個系統的體質辨識,並根據它的特點進行調養,這樣一個具有個性化的調養方式才能達到調養自身的目的。 ( 39健康網    曉靈)

 

 

臉書留言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