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出生於王舍城,八歲時已智慧超人。王舍城由於長年之間國土平安,所以國王便舉行宗教的辯論大會;印度的宗教有九十六種之多,各宗教的論師都齊集於辯論壇。
舍利弗當時年僅八歲,他不請自來,自己登上辯論壇。一上了論壇,他便想找人辯論,台上的論師及大臣,見他年幼皆不願與其辯論,紛紛派遣身旁的侍者去和他談論。這些侍者一個個皆敗在舍利弗的辯才下;論師們見狀,即親自應辯,沒想到依然個個敗北,沒有一個人的智慧及口才,可以勝過舍利弗。
國王親眼目睹,心中十分的讚嘆,他說:「能夠得此神童是吾國之福,這個孩子將來必是吾國賢人。」在印度,宗教家的地位高於大臣,舍利弗長大之後,甚得全國人民的欽敬。
舍利弗仍跟隨有德之人修行,他的師父在臨終之前,感慨地對他說:「世人無眼,為情愛所迷。」說完這句話後便斷氣了,舍利弗的智慧雖然超人,卻無法領會師父這句話的含義。
有一天,金國的商隊來到王舍城做生意。他們議論著:我們金國的國王及王后,情深似海,為了情連生命都可以犧牲;國王往生了,王后為了殉情,竟跳入火堆中陪葬,真是為「情」而亡。
剎那間,有一道靈光閃入舍利弗心中—-國王死後皇后殉情,為的就是一個「情」字。這不正是師父所說「世人無眼,為情愛所迷。」最貼切的寫照嗎?但是「情」的範圍,除了夫婦之情以外,是否還有更值得追求的情呢?他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
他找到了目犍連,兩人討論的結果,仍然無法解開這個「情」的謎題,於是,一致認為必須繼續找尋名師。兩人商議,誰先求得名師,必須立刻告訴對方。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遊化於印度大小都城去教化眾生。佛陀及弟子、僧團皆過著托缽的生活,其中有一位馬勝比丘威儀十分莊嚴,舉手投足皆令人起歡喜敬重之心。
有一天,馬勝比丘出門托缽,他的威儀令舍利弗啟發了道心。於是舍利弗走向馬勝比丘,並且請教他:「請問您修的是什麼法?您的師父是何人?對您說的又是什麼教法呢?」
馬勝比丘回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世間的事情都是因緣所集,因緣如果散了,世間的事物則滅;我們的大沙門—-釋迦牟尼佛常常如此說。
舍利弗如獲至寶,立刻請問佛的住所。舍利弗回去之後,隨即告訴目犍連,他已尋獲明師,兩人一起率領二百五十多位弟子,皈依在佛陀的座下,這就是舍利弗皈依的由來。
舍利弗原本以為,全國無人能超越他的智慧,不過,當他聽到「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兩句話之後,立刻體悟到佛法的甚深與奧妙,是最為究竟的道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都能感服於佛之教理,我們身為凡夫,又豈能不感佩呢?
佛法深奧,有時難免會有無法通達處,但是智慧卻可以啟發,只要我們多聽多看,即使無法立即體悟,未來或來生因為今生的熏習,有了印象將可以很快地了解,即使現在聽不懂,我們也要結未來開悟的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