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巧智,才能有思想;有慧心,才能洞察一切。
我將蘇軾的前半生歸屬「巧智」,烏台詩案後,面對太多人生不幸,東坡居士在佛道思想中,得到心靈解脫及寧靜,「慧心」漸漸滋長,最後的生命旅程可以說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二○○九年四月一日至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每天在《人間福報》頭版,撰寫「星雲禪話」專欄,當中有好幾則是蘇東坡與禪師的互動公案。
一、蘇軾和禪師的互動
蘇東坡被貶職到瓜洲做太守(相當於市長),瓜洲(今江蘇揚州)在長江的北邊,和鎮江金山寺僅一水之隔。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和蘇東坡是好朋友,兩個人經常吟詩作對、參禪論道。
有一回,佛印禪師在金山寺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訊特地前往,到了現場已座無虛席。
禪師告訴他:「您來晚了,已沒有座位。」
蘇東坡反應靈敏馬上回答:「既然沒有座位,那就以您的四大五蘊之身為座吧!」
禪師反問他:「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你要坐在哪裡呢?」蘇東坡只得認輸,解下腰間玉帶永留金山寺。
還有一次,蘇東坡到湖北玉泉禪寺,特別去拜會承皓禪師,想考考禪師是否如外界所言,機鋒辯才了得。禪師看到他,向前招呼說:「請問高官貴姓大名?」
蘇東坡俏皮地回答:「我姓秤,專門秤天下長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禪師立即大喝一聲,然後說:「請問我這一喝有多重?」蘇東坡不知何以應對,歎服不已!
二、「巧智」與「慧心」的區別
大師對「巧智慧心」的開示:
智慧,每個人多少都有一點,但那只是聰明,巧智就更為重要了。
有巧智,才能有靈性;有巧智,才能有活動;有巧智,才能有美感;有巧智,才能有思想。
巧智有了,還要有慧心;智慧,人都有一點,但智慧不是從頭腦生出來的,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
有慧心,才能明白自己;有慧心,才能認識世界;有慧心,才能洞察一切;有慧心,才能預知未來。
什麼是「心靈啟發出來的」呢?好像六祖惠能大師,聽到客人在誦念《金剛經》,當下就有所體悟,安置好母親,前往黃梅求法。拜見五祖,有了一段「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的精采對話,五祖知道其根性利,有意磨鍊他,就叫他隨著大眾去作務,此時惠能說:「我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這就是福田,我還要做什麼事情?」這不就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智慧嗎?
後來五祖想傳授衣鉢,囑咐大家送上自己習禪偈語,且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大家趕快寫!不要停滯延遲!如果是真正覺悟到自己真如本性的人,當下就能提出自己的體證心得,不必經過思考衡量。這樣的人,即使在揮刀作戰的緊急關頭,也能於言語的當下,立刻見到自己的本性。」因而惠能聽到神秀上座的偈語,當場就講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不就符合五祖的法語,也印證了星雲大師所說:「智慧,人都有一點,但智慧不是從頭腦生出來的,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
「巧智」雖有靈性、有活潑、有美感、有思想,但仍屬於「世智辯聰」,還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真正的般若智慧是從心靈啟發出來的,是去除貪瞋痴慢疑的那一顆心,是去除妄想與執著的那一顆心,所以大師說,有了「慧心」才能明白自己、認識世界、洞察一切、預知未來。
因此我將蘇軾的前半生歸屬在「巧智」的境界,但「烏台詩案」後,面對太多的人生苦難,蘇軾在佛道思想中,得到心靈的解脫及寧靜,此時「慧心」漸漸滋長,最後的生命旅程可以說是「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勝解」。